close
財經觀點/共享經濟 共創新商機

這波「共享經濟」的浪潮可說是天時、地利、人和的產物。以往產品的服務多是強調「全時擁有」,如今大行其道的是計時使用權,是共享的概念。以使用者應用生態圈,協助其解決問題,便能創造產業新價值。然後,將商業模式複製到其它市場。觀察美國Uber的崛起,是為了解決叫不到車的問題,用新的商業模式+技術,解決在地問題,再將產生價值的解決方案,快速複製到全球市場。因應各生態圈不同,利益關係人的分享與分配機制,進而發展出從「分享」到「共創」。因此,未來需求的人才,是能洞悉需求,把價值創造出來,並提出完整的解決方案。以前,創業者老想開拓國際市場,來擴大經濟規模。如今,如果能夠有效解決在地的風災、水災、缺電、教育問題、人口老化等,優先解決在地場域的問題後,也無需再費心日後推上國際市場的問題。商業模式可以複製,美國Uber的興起為人們的移動方式帶來全新改變。同樣的,中國大陸的「滴滴打車」App叫車系統,也從北京蔓延到各城市。回頭檢視台灣產業在共享經濟時代來臨的機會,台灣已經具備硬體製造、及供應鏈的完整優勢。未來,產業的發展將不再如Google般依賴純軟體。就如面對高齡老化,如今已不時興「養生村」的集約式管理,而是銀髮族們渴望「在地老化」。我認為,台灣便利商店普及的物流系統,就是支撐在地老化的關鍵一環。同時,便利商店的店長若能納入防災機制中,就能充分結合在地化的優勢,這都將是共享經濟的擴大應用。台灣2,300萬密集的人口形態,相當北京、上海等大都會的人口數,足堪做為建立智慧城市,推出產品+服務模式的營運規模,例如台灣高速公路成功的ETC系統普及率達99%。未來,如何納入智慧交通結合停車、觀光的數據資訊,將創造更多共享經濟的服務模式。當共享經濟席捲全球,正重新串起供需價值鏈,進將重塑產業生態鏈,也驅動各國政府、科技大廠、傳統服務業、電商、新創等各行各業導入以促使營運創新或發展新服務。未來「羊毛出在狗身上,豬來買單」的經營模式,將不是夢。例如,線上學習的授課老師和上課參與互動的學生,都能從投資者處領取報酬。(本文由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主任蘇孟宗口述)

新聞出處---http://udn.com/news/story/7238/1557773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ngramhoscar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